一、供应链攻击的核心路径
1. 供应链薄弱环节渗透
攻击者通常选择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(如软件开发工具、硬件组件、第三方服务商)作为突破口。例如,通过篡改软件更新包(如SolarWinds事件中恶意代码植入Orion平台),或利用硬件制造环节植入后门芯片(如Super Micro主板事件)。此类攻击依赖供应链上下游的信任关系,隐蔽性极强。
2. 开源生态与第三方服务劫持
开源软件库和云服务成为攻击重点。例如,攻击者通过污染开源代码仓库(如Log4j漏洞)或劫持服务商的API接口(如Accellion FTA服务器漏洞),实现横向扩散。2023年3CX事件中,攻击者通过官方升级服务器托管恶意安装包,影响全球60万家企业。
3. 复杂攻击链设计
高级持续性威胁(APT)组织常采用多阶段攻击链:
二、对华数据窃密运作模式
1. 国家级APT组织的协同攻击
以美国“五眼联盟”为代表的APT组织,利用供应链攻击窃取中国敏感数据。例如:
2. 数据窃密技术手段
3. 数据利用与变现链条
窃密数据通过暗网交易、政治勒索、技术垄断等手段实现价值转化:
三、典型案例解析
1. SolarWinds事件(2020)
攻击者篡改Orion平台更新包,渗透美国及全球企业网络,暴露了软件供应链的脆弱性。其攻击链包括代码签名劫持、隐蔽通信(如Teardrop恶意软件)。
2. Accellion供应链攻击(2021)
黑客利用FTA服务器0Day漏洞,窃取辉瑞疫苗数据、新加坡电信用户信息等,凸显第三方服务商的风险传导效应。
3. CIA“蜂巢”平台
该平台通过多层跳板网络和加密通道,实现对华数据的持续性窃取,技术复杂度达到级标准。
四、应对策略与挑战
1. 技术防御层面
2. 生态治理层面
3. 国际合作与法律规制
供应链攻击已成为跨境黑客联盟对华数据窃密的核心手段,其技术隐蔽性、攻击链复杂性和地缘政治属性远超传统网络攻击。应对此类威胁需构建“技术防御-生态重构-国际协同”的三维体系,同时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动防御能力与数据主权保护意识。